
吐鲁番的“地下运河”坎儿井消亡速度如今明显放缓,已加固维修的坎儿井出水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平均增加比率超过30%。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涝坝)组成,是荒漠地区利用地面坡度无动力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特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儿井总长度曾达到5000多千米,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新疆的坎儿井绝大多数集中在吐鲁番。
吐鲁番大量兴建坎儿井,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紧密相关。吐鲁番天气酷热干旱,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但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南面地势低,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这也是为什么吐鲁番干旱少雨,却盛产水果的重要原因。
吐鲁番市文物管理局局长王霄飞告诉新华社记者,当地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明代以来陆续修建,在上世纪50年代末吐鲁番有水坎儿井曾高达1200多条,此后,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大力发展机电井,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加上年久失修、淤塞情况严重等原因,导致大量坎儿井因失水而被荒弃。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2009年时,吐鲁番1108条坎儿井中仅剩下278条有水,并呈现密集程度高、病害种类多样、消亡速度持续加大的特点。
在国家文物部门支持下,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工程自2009年12月正式启动,对坎儿井实行掏捞清淤、卵形涵加固、安装井盖等保护工作。掏捞和加固工作大多由当地农民完成,政府部门不仅农民发放各种工具,还为工作人员购买人身保险、发放工钱。
[作者:吴济海 刘彤]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