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馆之一,博物馆的馆藏非常丰富,规模仅次于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6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近百件,在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西汉到唐代,也就是丝绸之路昌盛的1000多年之间的文物,80%以上都来自吐鲁番。

吐鲁番博物馆创始于1956年,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三易其址才形成现今之规模,成为集典藏、陈列、征集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国家二级博物馆。
吐鲁番博物馆现址位于吐鲁番市木纳尔路和沙河子路交界处,于2006年12日正式破土动工。占地面积为13291.3平方米,展览面积达4126平方米。共设有10个展厅,目前开放通史、古生物、文书、干尸、4个展厅。新馆于2009年下半年对外开放。

吐鲁番博物馆现址位于吐鲁番市木纳尔路1268号。吐鲁番博物馆新馆是吐鲁番地区2006年的重点工程,经过三年的积极筹备,完成了选址、整体设计、资金筹措、招标建设单位等工作,于当年9月8日举行开工奠基仪式,12日正式破土动工。吐鲁番博物馆、培训中心工程规划占地30亩。工程总面积17570.01平方米,博物馆工程建筑面积13291.3平方米,展览面积达4126平方米,三层,局部地下室,框架结构。在博物馆东北角,设有一座观光塔,塔高56m。培训中心建筑面积4278.71平方米,四层,局部地下室,框架结构。
2009年9月26日,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第一批完成布展的陈列厅——吐鲁番地区通史陈列厅、吐鲁番地区古生物陈列厅——正式对外开放;紧接着,在12月17日,出土文书陈列厅也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
吐鲁番地区通史陈列厅主要展出吐鲁番地区自建国以来考古出土、征集、采集、捐赠的文物精品。
吐鲁番自古以来就是古代欧亚陆路交通要冲,是丝绸之路重镇,东西方经济荟萃处,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点。由于这里的气候干燥,雨量稀少,使残存在地上地下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能够较好地保留下来,成为华夏灿烂文明的活化石,西域丝路精妙绝伦的博物馆。
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足迹。距今3000年左右进入青铜时代,于公元前60年,统辖于汉朝政权,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公元327年高昌建郡,460年后高昌王国建立,直至640年唐朝政权统一,又置西州管辖。840年以后,回鹘人建立政权。这里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区,多种宗教并行。车师、塞、匈奴、汉、羌、氐、回鹘等族,还有中亚来的粟特、安、石、米等昭武九姓人民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这里的文明,为维护祖国统一和经济文化繁荣做出卓越贡献。
整个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从刀耕火种的远古到经济繁荣的西州再到清代的吐鲁番郡王,共分为7个单元8个部分,在9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向观众展示了吐鲁番灿烂悠久的文化积淀。

吐鲁番地区通史陈列厅
古代生物陈列厅向大家展示的是吐鲁番的自然历史。
吐鲁番是一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远古时候吐鲁番是一片深海,四周山陵起伏,水草茂盛,长满了各种植物,是巨犀、大象、长颈鹿及各种动物的乐土家园,吐鲁番美丽巨犀,这迄今为止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与它的伙伴们就徜徉在2000万年前的这块土地上。
古生物陈列厅共分四部分,分别为古动物展区、巨犀化石展区、生命的起源展区以及灵长类的起源展区。
在展览中,我们充分运用了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通过实物、图片、场景、模型、多媒体查询、幻影成像等多种展示手段,即全面地展示了我们的馆藏文物精品,又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增加了观众参观的兴趣。

吐鲁番地区古生物陈列厅
吐鲁番出土文书是吐鲁番学研究的基础,出土文书厅的开放既宣传了吐鲁番特殊地理气候下的文物遗存,也给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从目前的出土情况看,吐鲁番文书的历史涵盖十六国到元明清的各个时期,而文书的种类则包括信札、契约、佛经、衣物疏、药方等几十种,内容丰富。
在这里,我们精选了一批历年来在吐鲁番地区发掘出土的文书资料,其内容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古代吐鲁番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出土文书陈列厅